| 微信 : ozyoyodotcom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好心 说好话 办好事 做好人 - 释净华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376

帖子

3万

积分

中将

Rank: 39Rank: 39Rank: 39Rank: 39Rank: 39Rank: 39

积分
3585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iming 发表于 2010-2-22 01:55:46
1341 0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存好心 说好话 办好事 做好人 - 释净华
    好与坏、善与恶本身是不定的,人们认为警察为好、为善,小偷为坏、为恶,但是从小偷的角度看,警察为坏、为恶。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佛家说“法无定法”就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辩证关系。但是,世人为何还要有善恶、好坏的区别呢?这就涉及法律、宗教、道德伦理等问题。但所有的法律、道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止恶行善。法律是外在的强制、道德是内在的转化,两者相辅相成。这亦符合中央所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宗教的目的是生命的终极关怀,外在的表现是道德的教化。 拙文从佛教十善角度去审视,并且兼及儒家的一些看法来谈论,如何的心才是好心?如何的话才是好话?如何的事才是好?一个有好心、好话、好事的人当然就是一个好人。 存好心 社会上所谓好心人,是那种事事给人方便、替人着想,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或事情,不能再强加给别人,反过来说:“己之所欲,皆施于人。”这是儒家好心的一种表现。从广义说孔子提出五点:仁、义、礼、智、信,达到者就是儒家的所谓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到了七十岁才达到这种境界,他自己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自己随心所欲,起心动念中都不会超出“礼”的范畴。孔子接着说:“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也希望别人都能达到。孔子对于社会是含着一种同情心,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达到改造社会人心的目的。孔子的好心是建立在“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一种悲心上,所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人身上才会随处可见。 基督教讲“博爱”,这也是一种好心,但这只是美其言而己,因为它无法爱异教徒。《圣经》思想是“信仰天主的人能升天堂,不信仰者下地狱。”后来有教士马丁路德归纳为“因信称义”,这种思想无法与当今社会相适应,难道孔繁森、焦裕禄这样的好人也要下地狱吗?丁光训认为“博爱”思想不是这种狭义的意思,他提出“因爱称义”,爱,就是博爱,只要有爱心的人都可以升天堂,反对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丁光训这种解释包容心大,同时也拓展到爱一切人,包括异教徒,与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有相似性,慈,是拔众生痛苦;悲,是给与众生快乐。 佛教把有情众生分成十个层次,又称十法界,从底级向高级上升,分为六凡和四圣,六凡是指地狱、恶鬼、畜生、修罗、人、天;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释迦佛虽然志度一切有情,但却以人类为当机众,《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印顺法师说:“释尊之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唯识宗,是讲人类因地到成佛果地的心灵转化过程,它与现代心理学非常相似,它的其中一部根本著作《百法明门论》讲到人类的好心所,又称善心所,共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好心是对于恶心而说的,好或善,必须对此世、他世、人、我皆有利益方可称之为好、为善。信、精进主要建立在信仰佛教上;轻安、行舍是修禅观时才能显现出;世间人评价人心好坏,主要看这个人的心是不是与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不害、不放逸这几个心所相应才能衡量出其心为好。 另外,在佛教十善中,意念(心)的好又归为三种:不贪、不嗔、不邪见。 贪心是我们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活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它表现出是一种强烈占有欲的心理,如贪著财物、地位,身体、事业、男女色相、名誉、美食等等。当贪心得不到满足时,就想尽办法、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它。 与贪相反的一种心理是嗔心,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产生憎恨、排斥或损害的心理。嗔心还能延伸出嫉妒心。嗔心不但伤害别人,而且也伤害自己,所以我们要远离嗔心,才能使身心得到安宁。 邪见,见是指认识;邪见,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理错误的认识。这种认识,思想、观点、见解、观念是属于邪见。如果一个人的认识与真理相应,与解脱相应,与完善人格相应,那就是正见。 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佛教好心的表现,那就如《四分比丘戒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后两句是佛教独有,区别于其它宗教的;前两句是佛教与其宗教,以及社会道德家所提倡的,大概都差不多吧。 说好话 好话必须是出自于好心,带着一颗悲心、爱心、同情心有利益于他人的,这样一种心去跟人说话。菩萨所修四摄中的“爱语”,就是带着好心、爱心去宣扬有利益人的话。好话又往往是逆耳的,俗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就是这个意思。说好话要有善巧方便,不但要对方改过认非,还在使他心服口服。好话是朴实无华的,但却实实在在的有利于人;巧言花语、伶牙俐齿往往是谎言与欺骗,所以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种奴颜媚骨、阿谀奉承、唯恭唯诺、又是称赞、又是赞扬,其实这种赞扬和称赞,是想从他人身上得到更多的好处,其心思是坏的,不能把这种话当成好话。 十善中的说好话归为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妄语,是一种虚狂的、不真实的语言。妄语的方式,可以自己说假话,书面上说假话,叫人去说假话,还可通过默认、暗示、点头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欺骗和伤害对方的目的。 两舌,就是挑拔离间、搬弄是非,它大到可以破坏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关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恶口,就是粗恶的语言,有意用言语去伤害对方的,如毁谤讽刺、挖苦、嘲笑、讥讽、尖酸刻薄等。 绮语,是杂秽、染污的语言,其对人的修养没有好处,甚至有害的,如色情故事、色情书刊、下流小调等。 远离这四种语言,才有利于自我修养,也有利于他人。一切好话都要以不讲这四种话为基础,所以它是一切好话的根本,只有远离这四种话,才能有好话利人,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办好事 社会毕竟是有贫富之差距,高贵尊卑之区别,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其要做的好事也必须是量力而行,不能勉其力而行之。主要存着一颗善良、爱人、事事为他人着想的心,其所做的好事虽然很小,但也应该值得我们尊重。积小善才能成大善;反之,不以小恶为无过,所有的大恶都是从小恶开始的,俗言:“滴水能穿石”。儒家为了提倡人们行善在《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也是儒家的因果报应说,劝人为善多做善事,为子孙后代积阴德。我们国家提倡为人民服务,这和菩萨所修四摄中的“利行”,就是菩萨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对众生有利,利益众生的意思是相通的。 佛教认为办好事,是身体力行,属于身业。要以清净的身业去行善事。佛教十善中的身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杀生的标准是对有情不能杀害,即有情感、有思维、有记忆的人或动物,要尊重其生命。 不偷盗,偷盗又叫不与取,指人家没有给你的,你却占为己有。如强夺、霸占、骗取、窃取、吞没、以及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去占有他人的东西,这些都属于偷盗,所以我们要远离。 不邪淫,指不被国家法律和道德伦理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我们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一切善事行为都容易完成。佛教所体现出来的是以道德去净化人心,以慈善回报社会。中国佛教从古至今在这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上的“无尽藏院”、“悲田院”等等,今日的“慈济功德会”、“孤儿院”、“养老院”、“赈灾救济”,佛教所办的学校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回报社会所做的好事。至于心灵净化方面,现代人工作、生活、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精神生活却比较贫乏、空虚。古人说:“儒以治国,佛以治心,道以治身”。佛教在本世纪更应该发挥其净化心灵的作用,为当代人的精神生态寻找一个真正的归依处,也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做好人 能用十善去要求自己,在世间法上、社会上就是一个好人,也是一切好心、好话、好事的基础。十善包含身三(办好事)、口四(说好话)、意三(存好心),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即是身心的清净。台湾圣严法师,把十善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要想来生得人身或升天上就必须要守十善。十善同时也是成就四圣道(声闻、 觉、菩萨、佛)必备的资粮,如果想成佛、菩萨,连十善都行不了,那离佛、菩萨更何指十万八千里,可见十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共同尊守的。对于社会上人来说,十善是道德伦理的基本准绳,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基本原理;对于佛教徒来说,是发菩提心的基础,是成佛、菩萨的必须经过的桥梁。

OZYOYO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发表新帖 搜索
〓 房产买卖平台 〓
〓 整租租房平台 〓
〓 生意买卖平台 〓

Copyright @ 2019 OZYOY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